【不同的業,不同的見】不同的業力呈現不同的世界 (28)
【不同的業,不同的見】
眾多世間法中,
佛法的價值是什麼?
正值秋季,我們相聚在金色五台,這兩天週邊的山已經開始金色斑斕,層林盡染,漸漸的秋的景色就已經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了。
不僅有金色五台的美景,我們還有諸多不可思議的殊勝因緣,我們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心花開放。
這種種的殊勝因緣,都是諸佛菩薩降吉祥,在幫助我們這個輪迴的世界。
因為有了佛法,苦難輪迴的眾生就有了離苦得樂的機會。
眾生要解脫,佛法就有用了,這個很神奇的。
所以我這幾十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,佛法跟這個世間的法到底是怎麼樣去對比的,甚至我們自己要去理解,在這眾多的世間法中,佛法它的價值是什麼。
我一直都強調佛經裡講的,叫「佛法不離世間覺」。 為什麼呢?
因為在世間的覺悟是可以通佛法的。
但不能執著在世間法裡,因為世間法是有漏法,它是輪迴法,為什麼?
因為世間法的呈現就是我們業力的顯現。
在業力顯現中沒有一片樹葉是相同的,所以我們所看到的、感受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。
這很神奇的,你以為我們坐在這裡看到的都是一種顏色,聽到的都是一種聲音嗎?
不是的。
有的人覺得這個頻率很好聽,有的人卻沒有什麼感覺。
不同的業力呈現不同的世界
當我們學佛法得受用的時候,常常很想向這個世間去介紹。
甚至我們有時候想,怎麼向那些不信的人去證明、啟迪他們的信仰呢?
怎麼向人去證明我們信仰的力量呢?
不生不滅的極樂世界在哪裡,你要如何讓他相信?
面對芸芸眾生我們就會苦苦地思考這些問題。
最近量子力學的發展讓我們有點釋懷了,因為從量子力學角度來說,每個人所看到的都是他的意識允許他看到的。
量子力學裡有一個原理叫量子疊加,簡單來說,就是在我們的意識沒有作用其中的時候,事物的各種可能性是同時疊加存在的,而一旦我們的意識對其產生作用,事物就會 顯現出一種確定的狀態。
近代西方許多著名的哲學家也都講到這個問題:
一個人的世界是由他的意識概念所決定的。
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,
他曾經有半年的時間
去到閻王那邊當判官。
他當時就跟閻王建議說:「聽他們說有油鍋,有刀山劍樹,為什麼要設這麼苦難的刑罰呢?能不能不要懲罰他們,撤掉這些酷刑?」
於是閻王就叫鬼卒
帶著章太炎去參觀。
他去看卻什麼也看不到,只聽到有人在撕心裂肺地嚎叫。
閻王說:“你看,不是我們懲罰他,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業力展現的啊。
因為你沒有這個業力,
所以你看不到。”
所以,一個曾經在地獄受苦刑的人,他沒有辦法向一個沒經歷過地獄之苦的人證明是有地獄的,地獄裡面是有刀山劍樹的,因為別人沒有這個業力。
同樣的道理,
一個證得解脫的人,
他也很難向你證明
解脫是什麼境界。
甚至一個有信仰的人,一個積累了身口意的功德,具備清淨的五方五部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德的人,他是無法證明給一個不信的人 、一個不具有這種功德福報的人的。
不論他是具足了種種聲聞乘的資糧道,還是大乘菩薩的資糧道,他都沒辦法證明給不信的人看的,因為兩個人所呈現的世界是不一樣的。
一個喝茶喝得很道地的人,要想教一個不會喝茶的人,除非這個人很想學很想學,然後很尊敬他,跟著他學,才有可能品得出這個茶到底是 好還是壞。
這世間的事業都需要你很用心很用心地去學,才能體驗得到它的區別性在哪。
如果你不想學,那就隔行如隔山,他講他的,你聽你的,你完全理解的是你的世界,他講的是他的世界。
世間的事業尚且如此,要怎麼跟凡夫講聲聞、阿羅漢的境界,講菩薩的境界,講解脫的境界?
所以,要把諸佛菩薩殊勝無漏的世界,介紹給一個不信佛的或者完全沒有出離心、對輪迴毫不懷疑、沉溺在貪嗔癡的執著裡、對這世間的一切做真實想的 一個人,你告訴他,說這個輪迴是虛無縹緲的、是如夢幻泡影的,解脫是實在的,那就是你講你的,他的理解完全跟你不在一條線上的。
不同的業怎麼可能具足同一個見,他跟你沒有共同的意識,怎麼可能對這世界與你有同樣的見解?
珍惜因緣,努力修行
我們佛弟子要虔誠地信仰,要投身到這個語境裡來。
我們來到了三寶地,我們來奉獻自己,我們每天在思維,這樣佛菩薩的佛法的世界觀才慢慢地進入我們的心裡。
以後我們所得的是什麼呢?
就是與三寶同見同行,同因同果。
然後我們解脫的時候,跟我們有緣的人都見到我們解脫了,無緣無故的人不知不見。
所以,當六祖大師圓寂前弟子們哭泣時,
大師說:「懂我的人知道我將去哪裡,不懂我的人你們在哭,哭什麼呢?
我已經修行成就、瓜熟蒂落、人生圓滿了 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我都能夠照見了,生死我早已超越了。
證無生就是證無死,我已常飲無死甘露水了,你們還替我哭?
還是抓緊時間,問問修行 上的問題,我好交代給你們,你們好好修吧。
佛法是真實不虛的,你們要知道,法性是不會這樣生滅去來的。”
經文原文
師於太極元年壬子,延和七月,命門人,往新州國恩寺建塔,仍令促進。 次年夏末落成。 七月一日,集徒眾曰:「吾至八月,欲離世間,汝等有疑,早須相問,為汝破疑,令汝迷盡。吾若去後,無人教汝。 」法海等聞,悉皆涕泣。 惟有神會,神情不動,亦無涕泣。 師雲:「神會小師,卻得善不善等,毀譽不動,哀樂不生,馀者不得。數年山中,竟修何道,汝今悲泣,為憂何誰?若憂吾不知去處 ,吾自知去處。若吾不知去處,終不預報於汝。汝等悲泣,蓋為不知吾去處,若知吾去處,即不合悲泣。法性本無生滅去來。
——出自《六祖壇經》
我們大家要好好努力,不是說佛菩薩有私人的情感,要給誰解脫,不給誰解脫。
解脫上是沒有私情的,修行是無私情可論的。
那它是什麼?
佛法講這叫慈悲,這是大慈悲。
還有三寶住在世間,我們每天還在戒惡修善、懺悔業障、累積資糧、聞思教法,天天思考大道,這太不可思議了。
所以,我們要好好珍惜。
——傳喜法師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44353033016/posts/pfbid0bqWHY6seyEpXeasiksafFvYkHCWaNPWEhTsCyRamgSh4sztfvocvTAfHZtuFW85Xl/?mibextid=Nif5oz